浙江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简介

学院前身为1962年组建的浙江师范学院体育系。1962年8月30日浙江省教育厅下发(62)教办字第616号文件(经国务院教张字〔1962〕第233号文批准),将原杭州师范学院、浙江教育学院、浙江体育学院合并为浙江师范学院,共设中文、数学、外语、物理、体育五个系六个专业。1963年9月首次招生,同年,公共体育教研组并入体育系,1965年浙江师范学院南迁,体育系并入杭州大学。1979年经上级批准重建体育系,次年恢复招生。1999年11月体育系和公共体育教研部合并为体育学院,2006年3月更名为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。

50年来,学院一路艰难跋涉,几经风雨,经过数代体育人的努力拼搏,终于造就今天体育设施齐全、学科专业规整、教学训练功能多样化的学院。

现有教职工112名,其中专任教师92名;教授11名,副教授52名;博士12名(其中海归博士3名),硕士40名。有教育部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、国培计划专家、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、曾宪梓奖和郑晓沧奖获得者、校级学科带头人、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等。

设体育教育、社会体育两个本科专业。2003年体育教育专业成为浙江省首批100个重点专业之一, 2008年社会体育专业成为校级特色专业。在《中国大学评价》中两个专业均为A类专业,全日制普通生700余名。学院还承担全校两万余名学生的公共体育教学任务。是教育部贯彻《学校体育工作条例》优秀普通高校,获得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、浙江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。

2001年招收课程与教学论(体育教育学)和学科教学(体育)两个方向研究生,2003年、2006年分别被批准为体育教育训练学、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点。2009年被新增为专业学位培养单位。2010年成为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,已拥有国家目录内所有学术型、专业型硕士点。现有在校研究生120多名。研究生先后获得浙江省优秀硕士论文、浙江师范大学“十佳学子”称号。

学院为全省培养了近5000名全日制优质师资和各类社会应用性人才,其中有博士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硕士生导师;有中学特级教师,市县级体育教研员;相当一批中小学校长;有国家少年队的教练员、国家队科研攻关负责人,更有在山区、海岛默默无闻、辛勤工作的体育教师。

设立“厚信讲坛”、“博士沙龙”等学术交流平台。承担多项国家级、省部级课题。获第29届奥运会科技攻关与科技服务一等奖、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研攻关与应用二等奖。在《体育科学》、《中国体育科技》、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》、《体育与科学》、《中国运动医学杂志》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。

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,聘请外籍教师任教,邀请外籍专家讲学,教师出国(境)访学考察;学生出国(境)交流学习,赴乌克兰、白俄罗斯、美国等国进行文化交流活动。

拥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“体育文化研究基地”,中国大学生篮球协会“CUBA科学研究基地”,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俱乐部,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国家级培训单位,浙江省非奥项目(攀岩)训练基地,浙江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—体育运动实验教学中心,学校体育研究所和健身健美研究中心。承担浙江省体育高级教师继续教育、浙江省名师名校长培训、浙江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“领雁工程”等“三大基础工程”培训和浙江省高校招生体育术科考试。

2004年经浙江省教育厅批准,田径、篮球、足球为高水平运动队,2006年经过教育部评审,被列为招收高水平运动队学校,田径、足球为高水平运动队。2010年经教育部评审,为新一轮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学校,田径、篮球为高水平运动队,现有国际运动健将、运动健将、一级运动员,培养出一批国际级、国家级和一级裁判员。为中国大学生网球协会、中国大学生攀岩协会副主席单位,田径、篮球、攀岩是浙江省教育厅首批普通高校体育特色项目。

在全国运动会、全国体育大会、全国大学生运动会、全国大学生基本功大赛、浙江省大学生运动会等重大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。攀岩队代表浙江省参加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,获得一等奖1名,二等奖1名,三等奖2名,获得浙江省参加全国体育大会“突出贡献奖”。获得全国大学生田径、体操、攀岩、体育舞蹈、跆拳道等多项冠军;第五届全国高师田径运动会甲组团体总分第三,女子团体总分第二;浙江省第十三届大运会田径丙组、丁组男女团体总分第一名,共获得36枚金牌,有8名运动员打破省大运会记录。多次获得获得浙江省大学生田径、篮球、足球比赛专业组第一。

拥有室内外体育场馆十八余万平方米,体育设施一流。先后承办第三届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(东南赛区)、浙江省第十二届大学生运动会等重大赛事,以及第三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、第十三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、第一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、2011年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等全国性的重大活动。

学院将秉承“厚德诚信,拼搏超越”的院训,以教育质量为核心,寻求战略重点与战略突破;以科学管理为手段,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核心竞争力;以人才培养为目标,提升学院的综合实力与社会影响力。为全面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而奋斗。